2月16日,“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在陜西榆林開幕。年會將非遺展陳與非遺集市合為一體,打造了一個既有文化品味又有生活煙火氣、既好看又好玩的非遺創新展覽。自開幕以來,城墻之上燈火通明、榆林老街技藝薈萃、往來游客駐足觀看,真是好不熱鬧。此次年會更是匯聚了203項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布局了4800平方米的非遺展館,一百多個非遺攤鋪,充分地綻放出非遺的絢麗色彩、營造出濃厚的非遺文化氛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史奮斗和創造的結晶,是各民族各地區深入骨髓的文化積淀。它不僅是我們文化身份的標識,同樣也是民族自信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但是由于其具有鮮明的文化特點,因此在傳播的過程中往往會存在一些屏障與隔閡。而此次年會弱化了地域差異,其中匯聚了陜西、山東、河南、四川等地區的非遺項目,400余位非遺傳承人相聚榆林,實現各地文化交流,從根本上推動了文化多樣性發展。
非遺文化薪火傳承生生不息。我們要當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從這些蘊含中華文明、民族精神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吸取力量,堅持文化自信,體現應有的擔當,推動文明發展。我們要做非遺文化的普及者,秉持著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的傳播理念,努力讓更多受眾認識和了解年會的非遺項目,實現非遺文化共享理念。
榆林在古代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邊疆貿易的中心和漢族與西北少數民族文化交流和交匯的地方。而榆林的名勝古跡以及革命遺跡本就是人文優勢,再加上此次年會為我市的文化旅游產業提供的龐大舞臺,對我市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機遇。文化推動經濟,如今正值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很好的起了個頭,接下來就是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轉化成一個成熟的產業,要探索出符合我市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之路,要在充分展現出非遺的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創新創意,讓我們一起助力展示非遺文化風采,打開文化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大門。
石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