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是保護母親河日。“黃河寧,天下平”,這是一個老話題,卻一直在謀求解決之道的新突破。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下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盤棋,依然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他們從生態綜合治理、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
在甘肅慶陽,有一條正在治理中的馬蓮河,曾經由于流經隴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污染問題突出。
全國人大代表、慶陽市鎮原縣臨涇鎮席溝圈村黨支部書記馬銀萍,與多位代表共同提出的“馬蓮河、葫蘆河、柔遠河水保生態綠色長廊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的議案,被列入2019年全國人大重點督辦議案之一。
今年,她帶來了關于實施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慶陽市水土流失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的建議。
“只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才能有效減緩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才能實現慶陽市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良性發展。”馬銀萍說。
“十四五”期間,慶陽市將爭取實施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通過工程建設,完成人工造林57.675萬畝,封山育林14.475萬畝等。
慶陽是甘肅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近年來,黃河流域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與長江經濟帶相比,各省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區域間利益協同機制、合作溝通機制不完善,缺少跨區域的議事協調機構,缺少有效銜接的區域、流域和產業規劃。”全國政協委員、寧夏銀川市政協副主席沈愛紅認為。
為掌握一手資料,她多次前往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等地深入調研。
沈愛紅以寧夏舉例說,當地生態環境脆弱仍是突出問題,每年需投入20億元資金用于生態治理,加之經濟體量較小,新型產業尚未形成集聚規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加劇。“特別是因為生態需要,很多項目都對環保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對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她說,“有必要進一步深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橫向幫扶協作機制。”
她建議建立對口幫扶協作機制,以“一對一”或“一對多”方式,在國家層面針對產業布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資金扶持、園區建設等領域,加快排污權、水權交易平臺的建設,打通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渠道,讓更多優質資源逐步向銀川等中上游欠發達地區傾斜。
沈愛紅特別強調要建立省級協作機制,支持銀川、包頭等中心城市加快布局建設新基建,支持寧夏設立自由貿易區與鐵路口岸,并給予相應資金及政策傾斜。
“與此同時,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沈愛紅表示,她認為一方面應出臺《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將上下游地區作為整體納入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區域,逐步優化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工作辦法,結合中央財力狀況提高對黃河中上游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域城市的轉移支付力度;一方面創新補償方式,利用多種手段“造血式”補償。
推動區域增強內生動力,建立資金支持機制不可或缺。“要實施地區差異化資金補助,擴展市場化融資渠道。”沈愛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