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四日,社區居民在銅川新區咸豐路街道錦園社區食堂就餐。 本報記者 劉楓攝
二月一日,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街道新民社區工作人員入戶協調解決居民反映的樓棟管道堵塞情況。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劉曌瓊 劉楓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社區服務關系民生、連著民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2022年,陜西省大力實施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社區物業黨建聯建、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三大攻堅計劃”,扎實開展街道統籌協調能力、社區黨組織領導治理水平、黨建引領網格管理效能、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質量“四大提升行動”,建立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和協調共治機制,黨建引領“三無”(無物管、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小區集中治理成效初顯。
從“無人管”到有了“主心骨”,從“治理難”到“共同治”,從“服務有”到“服務優”,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鏡頭一 暖心服務圓了居民“微心愿”
“這下踏實了,再也不擔心走夜路了!”3月3日晚,在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街道新民社區浴池樓小區,看到明亮的路燈,居民紛紛稱贊。
浴池樓小區出租房多,人員復雜、流動性大。前段時間,網格員在入戶走訪中了解到,不少居民上班上學出門早、回家較晚,希望在小區門口加裝路燈,讓回家的路更明亮。
了解到居民訴求后,新民社區黨委組織居民代表和相關部門召開“居民議事會”,征求意見建議。經過多方協調,2月20日,新民社區聯合西安市城市照明管護中心為浴池樓小區安裝了新路燈。
安裝新路燈,不但圓了居民的“微心愿”,還暖了居民的心。
西一路街道所在區域是典型的老城區,基礎設施陳舊,老舊小區多,物業覆蓋率低,轄區的“三無”小區一直是社區治理的難點。西一路街道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激發小區治理新活力。
“社區黨組織就是咱的‘主心骨’,現在遇事有人管,件件有著落。”興樂社區后宰門185號院居民桎宏章說。
“群眾的‘微心愿’,我們來實現。”興樂社區黨委書記李玉梅說,“社區31個小區中有6個是‘三無’小區。為了更好服務群眾,社區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磁石效應’,引導社區居民、物業企業、共建單位、駐地黨組織等多方參與、多元共治,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全新治理體系?,F在,興樂社區劃分了21個居民網格、17個專屬網格,聘任72名有能力、有威望、有熱情的黨員和群眾代表擔任樓棟長,為群眾提供暖心貼心的服務。”
在提升物業服務方面,興樂社區黨委整合駐地單位后勤工作人員和居民中的能工巧匠,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打造“樂修匠”服務品牌,為群眾提供維修服務。目前,“樂修匠”隊伍已有97人,提供服務超7000單。
“家里廚房的油煙換氣扇已使用多年,一直想著換。想不到,春節前我的心愿實現了。‘樂修匠’上門更換油煙換氣扇,不但沒收錢,還幫我理順了線路,清理了廚房。”2月28日,西五路109號院獨居老人張玉蓮說。
聚焦“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打造“紅領生態”黨建品牌,不斷匯聚社區治理合力。2022年,西一路街道黨工委牽頭與26家大型國有企事業單位黨建聯建,開展“美居行動”“金牌管家”等10個黨建公益眾籌項目。8個社區牽頭與92個駐地企事業單位成立8個黨群服務共同體,組織開展文明交通、睦鄰文化等活動,通過共駐共建項目和黨群服務活動,整合轄區內的人財物資源。
鏡頭二 “議事會”推動社區共建共治共享
“有事到‘議事會’上商量,現在社區的事都是咱自己做主。這幾天,社區正征求大家關于提升社區環境衛生的意見和想法,過幾天要開會商議。”3月2日,府谷縣府谷鎮官井社區居民王桂桃說。
王桂桃所說的“議事會”,是社區的“鄰里議事會”。
“鄰里議事會”都議些啥?社區治理、公共項目建設、物業服務、矛盾糾紛調解……群眾的關心事、煩心事、憂心事都可以上“會”議一議。“鄰里議事會”怎么開?社區各黨支部書記擔任議事會的召集人,社區工作人員、轄區在職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以及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退役軍人和居民代表等共同參與。
“‘鄰里議事會’在群眾和社區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議事的規則共同制定,擺在‘桌面上’的問題協商解決,激發了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提高了大家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鄰里關系更加和睦。”官井社區黨委書記藺磊說。
從“治理難”到“共同治”。近年來,府谷縣持續加強小區黨建工作,緊盯縣城老城區“三無”小區多、平房院落多的問題進行創新探索,在“三無”小區、平房院落中推進“鄰里黨支部”模式。全縣各街道社區在成型的大型小區單獨建立53個小區黨支部,對其余的“三無”小區、平房院落,按照“區域相近、樓院相連、資源相同”的原則,采取“單獨建、掛靠建、融合建”的方式,建立了14個聯合黨支部、57個“鄰里黨支部”、267個樓棟(區域)黨小組。
把黨支部建在小區院落,將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如今,府谷縣形成“街道黨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小區(鄰里)黨支部+樓棟(區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六級治理體系,黨組織的“神經末梢”已連接到每個院落、每棟樓、每戶家庭,推動小區治理尤其是“三無”小區、平房片區的治理,全力解決居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府谷縣通過召開“議事會”等舉措,推動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實現“小事不出鄰里、大事不出社區”。
鏡頭三 社區、物業、居民“一家親”
銅川新區咸豐路街道錦園社區食堂從計劃到建成,只用了短短3個月。
3月2日中午,家住錦園社區的李志乾徑直走進社區食堂,把當日的菜單默念一遍后,選好兩葷一素,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我今年70多歲了,家門口火鍋、串串一排子,沒有地方吃口便飯。社區食堂建成后,飯菜種類多、便宜、可口,解決了我們老年人的吃飯難題。”李志乾說。
“當時,社區網格員、物業紅色管家在入戶走訪時得知,一些老人平時不想開火做飯,出去吃既不方便,可選擇的范圍也小。社區就和物業公司召開聯席會議,商量對策。經過反復討論、調研,最終決定建一個家門口的食堂。”錦園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夢辰說。
很快,物業公司閑置的雜物間被選中。從室內裝修、購置灶具、選定廚師,到制定菜單、培訓員工、外出學習,錦園社區聯合物業反復完善方案和細節。沒過多久,一個性價比高、對外開放、具有社交功能的社區食堂建成。社區食堂不僅喚醒了社區“沉睡的資源”,每天還可為300名群眾提供就餐服務。
高效便民背后,是錦園社區探索社區物業黨建聯建的不懈努力。
錦園社區有居民1.3萬人,存在人口密度大、人員構成復雜、流動人口多、“六小”門店多等一系列問題,社區治理面臨挑戰。
如何推動用特色服務打造幸福社區?
2021年,陜西省印發《關于加強社區物業黨建聯建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的指導意見》,為錦園社區實現打造紅色物業的目標提供了指導。
王夢辰告訴記者,錦園社區與銅川市志誠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探索了“雙融雙督雙評一滿意”的社區物業黨建聯建新模式,由社區黨委牽頭,物業黨組織和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建立“社區黨委+物業黨支部+業主”三方共商聯動機制。線上,群眾可通過微信群咨詢問題、提出意見;線下,社區網格員、物業紅色管家按照“1分鐘接單、半小時到場”工作模式給予回復,實現了群眾呼聲第一時間傳遞到社區物業黨組織,群眾需求能夠及時解決。
一次創新,聯動更連心,實現了黨建領航、物業提效、業主滿意。
如今,通過培育“紅色物業”,錦園社區組建了以黨員為骨干的志愿服務隊伍,吸引了上千人參與環境衛生、矛盾調解、應急救援等工作,累計幫群眾辦實事7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