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撥浪鼓咚咚響》劇照。 受訪者供圖
三月十三日,觀眾在《撥浪鼓咚咚響》海報前駐足。 本報記者 李靜茹攝
本報記者 李靜茹
2月25日,陜西原生態電影《撥浪鼓咚咚響》在全國影院正式上映。這是一部由陜西籍青年導演白志強執導、編劇蘆葦監制的“鄉村公路片”,以陜北留守兒童為創作題材,講述了一個痛失愛子的尋仇貨郎和一個尋找父親的留守兒童之間的故事。一輛車,載著兩個人的夢,正如影片的英文譯名《如父如子》,兩個人用真情溫暖著觀眾,展現著小人物的質樸和真情。
1 記錄黃土地上普通人的真實生活
廣袤的黃土高坡似乎總能激發創作者詩意的渴求。近年來,白志強一直以家鄉為題材,先后創作了《道情》《邊走邊唱》等紀錄片。電影《撥浪鼓咚咚響》是他的第一部故事片,流露出古樸、醇厚氣質,展現出極強的現實主義風格。
“我是從陜北走出來的,一直覺著這片土地有許多話,想讓我去代言。我時刻能感受到土地對我的呼喚,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我的期許。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命運、他們的未來,是我一直關注的。”白志強說。
《撥浪鼓咚咚響》的故事,發生于2008年的榆林市。“之前拍紀錄片的時候,我在陜北一所學校借宿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我才知道,這個學校里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其中一個孩子跑出去找爸爸被學校老師拽了回來。那個孩子就希望能坐到父親的肩上看煙花。這件事情非常觸動我,我覺得應該拍一部電影,獻給這片土地上最普通的人,去記錄他們的真實生活狀態。”白志強說。
影片聚焦小人物,傳達出的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白志強用這部淳樸溫情的作品提醒觀眾:蒼茫天地間,每一個普通人都值得被關注。
白志強說:“我關注的不僅僅是留守兒童,還有孩子的爸爸,以及像孩子爸爸一樣的人。孩子一路尋父,我們看到的全是打工族在城市里的生活狀態,工地現場、宿舍構建了孩子爸爸生活的場景。我想借此構建整個基層社會的群像,我們應該為他們代言。”
2 展現留守兒童的情感世界
《撥浪鼓咚咚響》采用了全素人演員陣容,留守兒童毛豆的扮演者白澤澤是從故事發生地清澗縣的1000多名孩子中選出來的。貨車司機茍仁的扮演者惠王軍是白志強的小學同學,本職工作就是開出租車。
影片接近結尾,毛豆坐在茍仁的肩上看著煙花,泣不成聲。“在農村,小孩特別渴望坐在父親的肩膀上,這一個美好的場景,就代表著毛豆和茍仁已經成為父子了。”白志強說。
白澤澤是在2018年底拍攝的這部電影。那時,他8歲,上小學三年級,整個寒假都在劇組,前后差不多兩個月,每天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低溫下完成拍攝。
“最讓我難過的一場戲是茍叔開車離開的時候??粗_著車遠去,我心里十分難受,哭著追,腿也疼得不行了,手也酸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就追下去了,跑了1公里。”白澤澤說。
第一次出演電影的惠王軍和白澤澤,以真情感受角色。影片結尾,茍仁要離開毛豆,隨著貨車遠去,兩位演員早已分不清角色與現實。對于惠王軍來說,出演茍仁這個角色最難的地方在于表達情感的哭戲和釋放情緒的打戲。
惠王軍說:“茍仁其實跟我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他是開著貨車去鄉下賣貨,我是開著出租車接送客人,當他遇到毛豆的時候,就有了一些精神寄托,覺得自己得活著,得為這個孩子活著。”
3 生活質感帶來影像真實感
白志強是學攝影出身的,對于他來說,把畫面拍漂亮,把敘事節奏加快,其實都不困難。但白志強認為這部電影不需要這樣拍攝,因為生活中更多的是平淡無奇的場景,充滿生活質感的畫面更能呈現影像的真實感。
《撥浪鼓咚咚響》主創團隊在攝影上多采用肩扛式機位,畫面不用黃金分割構圖,中景為常用景別,盡量采用自然光,以客觀的視角去拍攝影片。
白志強認為,外景選景一定要符合人物出入的日?;瘓鼍?。影片中除了在黃河邊的一些寓意場景外,幾乎沒有刻意去造景,最多只是調整現場的部分擺設,讓人物與環境更好地融入。
影片在美術和服裝造型上還原了劇中人物所處的生活空間形態和質感,用環境塑造人物空間。為高度還原2008年清澗縣的真實狀態,道具組在置景陳設的空間上花費了大量的心思。
“茍仁住所的位置必須是孤立的,室內環境凌亂不堪,一看就是中年獨居男性的住所。毛豆家的陳設需要兩個階段,毛豆奶奶在世的時候溫馨,有煙火氣息,奶奶走了以后要有蕭瑟感。”白志強說。
該片化妝細致真實。如毛豆的鼻涕、假發套,茍仁指甲中的泥污、胳膊上的傷疤,符合角色本身以及生活背景的刻畫,并且隨著劇中情節的變化,服化道也在不斷調整。“在酒店洗澡、理發那場戲代表著兩個人物的新生,我們在服化道方面也作了很大的改動,能讓觀眾感受到毛豆與茍仁由內而外發生的變化。”白志強說。
影片用聲音塑造真實的環境質感,貨車上的廣播聲、茍仁住所傳來的KTV的聲音、工地上施工的聲音、街道的叫賣聲,共同完成了“大時代小人物”的塑造,帶有生活質感的環境聲也讓影片更加質樸、接地氣。
4 善良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
2月4日至今,《撥浪鼓咚咚響》主創團隊完成了為期30天、28個城市、71場的路演,以及數十次采訪、十多次連線,與觀眾進行了近距離的交流。
“這部電影前后制作了5年時間,跟大家見面,我們很開心。每一次聽到現場觀眾的掌聲,我心里就有一種成就感。”白志強說。
路演中,一位影迷送給主創團隊一個蛋糕,上面寫著“撥浪鼓”。這已經是他第8次看這部電影了。
“這么一個‘土得掉渣’的電影,會有人看了8次。我們的表達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好電影遇到對的觀眾。”白志強說。
這部電影也是獻給在童年有遺憾、有缺憾,沒有被好好愛著的成年人。作家路遙曾說過,一個現實主義故事,應該從生活中開始,從生活中結束。“這是一部充滿著人間煙火氣的作品,兩個人物沒有光環,也并不完美,但是這恰恰展現了生活的真實。他們在相處之中流露出來的善意和親情會讓我切實地感受到不論何時何地,善良永遠是人性之中最美好的東西。”路演現場的一位觀眾說。